灸疮的处理与灸后调养!
灸疮咋一听还以为是艾灸治疗痔疮,事实上,并不是。中华汉字博大精深,组字更是绝非字面简单,跟着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吧。
一、灸疮的处理
古人认为,灸疮必求起发,才能起到治病愈疾的作用。《针灸资生经•治灸疮》说:“凡着艾得疮发,所患即瘥,若不发,其病不愈”。灸法是一种借火力以治病的方法,轻者皮肤红赤,重则起泡溃烂。这种起泡溃烂的现象,就是所谓的“灸疮起发”。灸疮不红不起泡,说明火力未达治病的要求,当然也就不能愈疾了。但是过度的引发,毕竟有伤元气,同时也不为一般病人所耐受。
灸后,轻者局部皮肤会显现红赤灸痕,大可放心,不必处理,经数小时灸痕会自行消退而成黄色瘢痕。如果起泡,轻者不必处理,数日可自行吸收,结痂而愈。倘灸火较重,水泡较大者,就要用消毒粗针穿刺水泡,放出水液。然后再以赤皮葱、薄荷共同煎汤,乘温淋洗后,外贴玉红膏。
玉红膏源于《医宗金鉴•外科心法要诀》。
药物配方:当归90克,紫草9克,白芷225克,甘草55克,麻油740克,轻粉180克,白蜡900克,血竭180克。
制作方法:将当归、甘草、紫草、白芷,浸麻油内一夜后,用文火煎熬,去渣清,再熬至滴水成珠,加血竭、白蜡、轻粉、调和成膏,用时涂贴之。
灸疮退痂后,取桃枝及嫩柳枝等分,煎汤温洗,以保护灸疮,不中风邪。若疮现黑色而溃烂者,可在桃柳枝汤内加入胡荽一同煎洗,具有生肌长肉的作用。痛不可忍者,加入黄连煎洗,效果显著。若疮久不收敛愈合者,此乃患者气虚之故,当用内托黄芪丸治之。
内托黄芪丸源于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药物配方:黄芪240克,当归60克,肉桂、木香、乳香、沉香各30克。
制作方法:上为末,以绿豆粉120克,姜汁煮糊和丸,梧子大,热水下五、七、十丸。
为防止灸疮化脓,施灸时,要注意热度要适当,灸炷宜紧而小,这样灸疮的面积不会过大,即使起泡也是小泡,吸收也较快;若须连续施灸,可先以针刺破水泡,去其皮痂,以京墨汁涂之,这样不但不会化脓,而且结痂的速度也会很快。
但如果使用瘢痕灸,灸后若不化脓,可设法促使其化脓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。①发物辅助化脓:在施灸后10天内适当地多吃一些鸡肉、羊肉、鱼或豆腐等发物,化脓后,则要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。②用艾条灸辅助化脓:灸后10天内若不化脓可在施灸过的穴位上重灸,每次10分钟,每日施灸1~2次,连灸2~3天可化脓。③贴淡水膏辅助化脓:保护灸疮,促进化脓【淡水膏:广丹(广丹是“铅丹”的商品名。功效解毒生肌,坠痰镇惊。用于痈疽,溃疡,金疮出血,汤火灼伤,惊痫癫狂。外用适量;内服多入丸、散。)120克,麻油500克】。
二、灸后调养
古人施灸多用有瘢痕灸法,耗伤精血较多,对灸后的调养颇为注意,护理也较为周详。《针灸大成•灸后调摄法》记载:“灸后不可就饮茶,恐解火气;及食,恐滞经气,须少停一二时,即宜入室静卧,远人事,远色欲,平心定气,凡百惧要宽解。尤忌大怒、大劳、大饥、大饱、受热、冒寒。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。惟食茹淡养胃之物,使气血流通,艾火逐出病气。若过厚毒味,酗醉,致生痰涎,阻滞病气矣。鲜鱼鸡羊,虽能发火,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,不可加于半月之后。今人多不知恬养,虽灸何益?故因灸而致害者,此也。徒责灸艾不效,何耶!”《医宗金鉴》也说:“凡灸后谨避风寒,慎起居,养其气血,其喜怒忧思悲恐惊,不可过极,和其情志,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,即食蔬淡,亦当适宜,不可过度,以调养脾胃也。”现代人施灸,一般多用小炷,不致灸疮溃烂,因而在调养护理上也较为简单。虽然如此,但对过食、风寒等总以避之为是。